| 1. |
聶微, 哈穎. 宮頸癌手術患者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干預[J]. 華西醫學, 2014, 29(3):539-541.
|
| 2. |
龍世燕, 高明耀, 楊婕, 等. 感染性心內膜炎伴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一例[J]. 華西醫學, 2014, 29(10):1990-1991.
|
| 3. |
劉靜, 汪秀云. 胃癌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及護理對策[J]. 華西醫學, 2015, 30(1):132-134.
|
| 4. |
聶微, 哈穎. 宮頸癌手術患者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J]. 華西醫學, 2014, 29(3):539-541.
|
| 5. |
王深明, 武日東. 規范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J]. 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6(1):1-3.
|
| 6. |
吳丹明, 周玉斌, 湯海濤.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療及其療程的探討[J]. 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6(1):4-6, 22.
|
| 7. |
郭曙光, 彭明生.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的現狀與困惑[J]. 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6(1):7-8.
|
| 8. |
李曉強, 于小濱. 導管接觸性溶栓在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中的相關問題再探討[J]. 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6(1):9-11.
|
| 9. |
劉強, 趙慶海, 李盡賀, 等. 下腔靜脈濾器置入后置管溶栓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J]. 華西醫學, 2010, 25(3):594-595.
|
| 10. |
張紅兵. 嚴重燒傷防治深靜脈血栓的研究進展(綜述)[J].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14(1):14-16.
|
| 11. |
張秀蘭. 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護理進展[J]. 中外醫學研究, 2014(10):156-157, 158.
|
| 12. |
王俊. 下肢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干預[J]. 中國當代醫藥, 2013, 20(12):137-138, 140.
|
| 13. |
陳嵐. 肺膿腫致深靜脈血栓形成1例臨床病例報告[J]. 內蒙古中醫藥, 2013, 32(14):105.
|
| 14. |
韓運濤, 胡少輝, 沈雄山. 老年人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并發癥分析及防治[J]. 腹部外科, 2009, 22(5):301-302.
|
| 15. |
司仙科, 華蕾, 趙志華. 網塞充填疝環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分析[J]. 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1, 5(4):502-504.
|
| 16. |
楊東生, 劉克忠. 圍手術期干預對預防腹股溝疝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 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2, 6(4):932-934.
|
| 17. |
趙愛淑. 左腹股溝疝術后并發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4例原因分析及護理體會[J]. 齊魯護理雜志, 2007, 13(18):75-76.
|
| 18. |
吳直惠, 黃建瓊, 周敏, 等. 重度燒傷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開線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 華西醫學, 2014, 29(10):1959-1961.
|
| 19. |
杜蓉, 周晏林. 經腋靜脈穿刺中央靜脈置管后上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觀察[J]. 華西醫學, 2010, 25(10):1888-1890.
|
| 20. |
賀平, 李成杰. 腔靜脈濾器植入聯合足背靜脈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J]. 華西醫學, 2010, 25(10):1831-1832.
|
| 21. |
李月春, 王東霞, 胡夏榮, 等. 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2例綜合治療的臨床分析[J]. 華西醫學, 2008, 23(4):843-844.
|
| 22. |
龔雪濤, 梁陶媛, 鄭元元. 濾器保護下導管溶栓治療創傷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體會[J]. 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 2014, 9(1):82-84.
|
| 23. |
曹軍生, 羅軍, 白超, 等. 常規方法聯合導管內溶栓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4, 21(4):458-466.
|
| 24. |
陳海光. 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老年人腹股溝疝的療效分析及并發癥的處理[J]. 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8):80.
|
| 25. |
高麗萍. 無張力疝修補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早期干預及護理[J]. 家庭護士:下旬刊, 2008, 6(15):1372-1373.
|
| 26. |
蔣恒, 王利宏, 徐國紅, 等. 利伐沙班聯合足底泵預防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J]. 浙江創傷外科, 2014, 19(2):226-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