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任艷蘋, 郭琪, 李雨晴, 等. 我國社區康復醫療資源的現狀與需求.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4, 29(8): 757-759.
|
| 2. |
胡堅勇, 孟祥博, 樊振勇. 發展社區康復的若干問題探討.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12, 32(10): 1005-1006.
|
| 3. |
孫曉凡, 陳小麗, 王旭升, 等. 上海市康復服務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上海護理, 2011, 11(5): 18-20.
|
| 4. |
李建軍, 楊明亮, 王方永, 等. 我國康復服務的未來發展方向探討.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8, 14(11): 1081-1082.
|
| 5. |
陳玉梅. 我國腦卒中社區康復現狀與發展策略. 社區醫學雜志, 2008, 6(16): 1-3.
|
| 6. |
張金聲, 李和興, 徐九霞, 等. 北京德勝地區殘疾人社區康復宣教效果分析.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9, 24(6): 553-556.
|
| 7. |
林何梅. 中途之家社區康復服務模式對脊髓損傷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 護理學雜志, 2012, 27(24): 83-85.
|
| 8. |
翟華. 脊髓損傷傷友“中途之家”社區康復服務模式的嘗試. 中國社區醫師: 醫學專業, 2010, 12(32): 253-254.
|
| 9. |
美國脊髓損傷協會, 國際脊髓損傷學會, 李建軍, 等. 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2011年修訂)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1, 17(10): 963-971.
|
| 10. |
李雪萍, 何成奇.骨骼肌肉康復學評定方法.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 225.
|
| 11. |
宗慧燕, 李秀娟, 王曉紅. 地震傷后頸6, 7椎體骨折脫位頸脊髓損傷1例報道及康復體會. 華西醫學, 2009, 24(3): 563-564.
|
| 12. |
宗慧燕, 王曉紅, 勵建安. 地震傷后T11完全性脊髓損傷并左肩離斷康復治療1例報告.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9, 24(5): 453-454.
|
| 13. |
劉佳霓, 王曉紅. 四川地震災后地震傷員的社區康復護理. 華西醫學, 2009, 24(8): 2176-2178.
|
| 14. |
徐翠萍, 寧波, 王楠, 等. 腦梗死患者的社區康復研究. 華西醫學, 2015, 30(6): 1092-1095.
|
| 15. |
姜從玉. 美國康復醫療制度的演進對我國的啟示.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0, 25(12): 1188-1190.
|
| 16. |
李建軍, 周紅俊, 洪毅, 等. 2002年北京市脊髓損傷發病率調查.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4, 10(7): 412-413.
|
| 17. |
唐紅, 陳菊娣. 德國康復醫療的現況與思考. 護理與康復, 2014, 13(1): 98-99.
|
| 18. |
李建軍. 中國康復醫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1, 17(1): 1-4.
|
| 19. |
吳弦光, 陳迪, 張靜. 社區康復與“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的實現.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1, 17(7): 613-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