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磊, 劉寧. 系統康復訓練對青年人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運動功能恢復的意義. 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2013, 47(3): 265-268.
|
| 2. |
章朝暉, 周洪清, 夏雪.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后系統康復鍛煉的效果觀察.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 17(58): 11-13.
|
| 3. |
李棋, 唐新, 楊天府, 等. 關節鏡下 LARS 人工韌帶重建急性期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骨傷, 2010, 23(12): 952-954.
|
| 4. |
任麗, 葉霞, 李伶俐, 等.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早期康復療效觀察. 華西醫學, 2012, 27(5): 758-759.
|
| 5. |
梁翼, 張世明, 胡勇, 等. 關節鏡下膝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中期中西醫結合臨床康復研究.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0, 18(12): 30-32.
|
| 6. |
唐兆鵬, 李玉吉, 李盛華, 等. 中西醫結合康復療法對膝前交叉韌帶保殘重建術后本體感覺恢復的影響. 西部中醫藥, 2017, 30(4): 105-107.
|
| 7. |
顧莉華, 徐玉萍, 王蓓琳, 等. 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治療.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12, 46(11): 61-63.
|
| 8. |
韓國一, 李飛. 快速康復方案在前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后軍人中的應用. 泰山醫學院學報, 2017, 38(6): 631-633.
|
| 9. |
陳柯, 張杰敏, 張馨梅, 等. 階段性系統康復鍛煉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后的應用效果. 西部醫學, 2016, 28(4): 560-563.
|
| 10. |
桑學涵, 李小磊, 胡瀚生, 等. 開鏈與閉鏈運動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療效對比. 中國康復, 2017, 32(1): 61-62.
|
| 11. |
馬敏超, 蔣垚. KT1000/KT2000 關節測量儀對前交叉韌帶損傷診斷及重建術后移植物穩定性的評估價值.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7, 11(40): 8123-8126.
|
| 12. |
曾春, 蔡道章, 王昆, 等.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干預. 中國臨床康復, 2005, 9(14): 1-3.
|
| 13. |
葛杰, 周謀望, 敖英芳, 等. 關節鏡下膝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康復.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3, 18(12): 743-746.
|
| 14. |
曾炳芳, 趙金忠, 等.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中隧道定位對移植物等距特性影響的研究.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06, 8(7): 663-667.Aljaberi M,.
|
| 15. |
閔重函, 周瑛, 荊琳, 等. 手法加中藥熏蒸對前交叉韌帶斷裂重建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的病例對照研究. 中國骨傷, 2016, 29(5): 397-403.
|
| 16. |
唐洪淵. 專業運動康復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應用效果. 中國醫藥導報, 2016, 13(12): 77-80.
|
| 17. |
李品, 陳紅云, 孔舒婭, 等. 醫護一體化康復鍛煉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 Lysholm 評分的影響. 中國醫學創新, 2016, 13(24): 139-141.
|
| 18. |
Nae J, Creaby MW, Nilsson G, et al. 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a test battery to assess postural orientation during functional task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rehabilitation.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7, 47(11): 863-8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