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商洪才, 李幼平, 張伯禮. 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實踐中的幾點思考. 天津中醫藥, 2007, 24(4): 275-277.
|
| 2. |
劉保延, 何麗云, 周雪忠, 等. 辨證論治臨床療效評價的新思路、新方法與新策略. 中醫雜志, 2020, 61(2): 93-97.
|
| 3. |
李君, 劉保延. 古代中醫臨床療效評價方法研究.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1, 17(4): 383-385.
|
| 4. |
何莉莎, 宋攀, 趙林華, 等. 態靶辨證—中醫從宏觀走向精準的歷史選擇. 遼寧中醫雜志, 2020, 47(1): 1-4.
|
| 5. |
王家良, 主編. 臨床流行病學(第4版).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 10-11.
|
| 6. |
Liu Z, Liu Y, Xu H, et al.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urinary leakage among women with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7, 317(24): 2493-2501.
|
| 7. |
呂愛平, 查青林, 張志斌. 中醫藥規范化治療方案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中西醫結合學報, 2006, 4(2): 117-119.
|
| 8. |
王永炎, 劉保延, 張啟明, 等. 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的關鍵科技問題—香山科學會議第368次學術討論會綜述.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 33(12): 797-800.
|
| 9. |
中華中醫藥學會. 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中醫雜志, 2019, 60(12): 991-1000.
|
| 10. |
王永炎, 劉保延, 謝雁鳴. 應用循證醫學方法構建中醫臨床評價體系.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3, 9(3): 17-23.
|
| 11. |
高凡珠, 謝雁鳴, 王永炎. 中醫復雜干預與療效綜合評價.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0, 16(6): 527-529.
|
| 12. |
趙晨, 林偉青, 田然, 等. 重視臨床試驗設計, 提升中國臨床試驗質量.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18, 18(7): 645-647.
|
| 13. |
趙晨, 劉智, 商洪才. 中醫臨床療效評價差異化策略的提出—個體化研究方法學元素初探. 世界中醫藥, 2017, 12(6): 1221-1225.
|
| 14. |
張惠敏, 羅輝, 劉兆蘭, 等. 辨證論治臨床療效評價方法探討.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2011, 30(6): 1-4.
|
| 15. |
劉長林. 中醫藥走出困境的關鍵和建議.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7, 31(6): 669-670, 675.
|
| 16. |
張艷宏, 劉保延, 劉志順, 等. PRO與中醫臨床療效評價. 中醫雜志, 2007, 48(8): 680-682.
|
| 17. |
Kiresuk TJ, Sherman RE. Goal attainment scaling: A general method for evaluating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programs. Community Ment Health J, 1968, 4(6): 443-453.
|
| 18. |
王承龍, 王強, 王少麗. Markov模型進行中醫藥療效評價的合理性分析. 遼寧中醫雜志, 2013, 40(6): 1099-1100.
|
| 19. |
宇文亞, 韓學杰, 劉孟宇, 等. 基于矩陣模型的中醫臨床指南辨證論治療效評價方法探索.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2, 27(12): 3076-3079.
|
| 20. |
陳皓, 冀敏杰, 郭紫園, 等. 一種時間序列數據的動態密度聚類算法. 控制理論與應用, 2019, 36(8): 1304-1314.
|
| 21. |
王永炎. 中醫藥研究中系統論與還原論的關聯關系.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07, 9(1): 70-73, 79.
|
| 22. |
許國志, 主編. 系統科學.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
| 23. |
閔家胤. 系統科學的對象、方法及其哲學意義. 哲學研究, 1992, (6): 27-35.
|
| 24. |
閔家胤. 系統科學是中醫的科學基礎.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29(3): 6-10, 16.
|
| 25. |
顧基發, 宋武琪. 系統科學與中醫方法論.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11, 31(S1): 24-31.
|
| 26. |
王永炎. 系統生物學與中醫藥的發展—中醫藥研究中系統論與還原論的關聯關系. 世界科學技術: 中醫藥現代化, 2007, 9(1): 70-79.
|
| 27. |
李曙華. 系統與內部時間. 辯證系統學學報, 1995, 3(4): 66-69.
|
| 28. |
彭納揆. 論系統的時空觀. 系統科學學報, 2007, 15(4): 6-9.
|
| 29. |
闞紅星, 金力, 楊艷, 等. 基于信息平臺的中醫個體化療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3, 15(2): 192-195.
|
| 30. |
張連文. 隱結構模型與中醫證研究.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2009年“循證醫學與中醫藥臨床實踐”研討會論文集, 2009: 14.
|
| 31. |
謝雁鳴, 徐桂琴. 縱向數據分析方法在中醫臨床療效評價中的應用淺析.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7, 13(9): 711-713.
|
| 32. |
Kip KE, Hollabaugh K, Marroquin OC, et al. The problem with composite end points in cardiovascular studies: the story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08, 51(7): 701-707.
|
| 33. |
周理乾. 空間的時間化—從系統科學到生成論. 系統科學學報, 2014, 22(2): 7-10, 36.
|
| 34. |
李振華, 李保雙, 唐旭東, 等. 胃火熾盛證診斷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0, 25(12): 1968-1970.
|
| 35. |
吳士寶, 鄭列, 羅幼喜. 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統計建模—基于各省縱向數據的MERS模型的實證分析. 湖北工業大學學報, 2017, 32(2): 114-117.
|
| 36. |
商洪才, 李幼平, 張伯禮, 等. 中醫藥臨床療效個體化評價方法初探—循證目標成就量表法的提出.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07, 7(7): 537-541.
|
| 37. |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 2019年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科技進步獎)頒獎儀式在福州舉行, 2019-12-10. Available at: http://www.wfcms.org/menuCon/contdetail.jsp?id=9417.
|
| 38. |
任君, 周芬, 楊國彥, 等. 患者報告結局指標的優越性與局限性. 現代中醫臨床, 2014, 21(4): 20-23.
|
| 39. |
曹卉娟, 王麗瓊, 劉建平. 比較效果研究方法在以“整體醫學”為核心理念的中醫藥研究領域的應用探討. 世界中醫藥, 2014, (10): 1257-1260.
|
| 40. |
張潤順, 王映輝, 劉保延, 等. 基于共享系統的真實世界中醫臨床研究范式初步實施方案的設計. 中醫雜志, 2014, 55(18): 1551-1554.
|
| 41. |
國家科學技術部, 國家衛生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等. 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Available at: http://www.most.gov.cn/tztg/200703/t20070320_42240.htm.
|
| 42. |
趙振營. 中醫藥大數據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8, 6(13): 190-191.
|
| 43. |
胡嘉元, 張曉雨, 蔣寅, 等. 我國臨床研究發展現狀及中醫臨床研究存在的問題, 策略和實踐.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8, 20(8): 1417-1421.
|
| 44. |
關曼柯, 魏旭煦, 趙晨, 等. 循證決策模式下中醫臨床個體化療效評價研究的定位與未來發展路徑.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0, 20(10): 1124-1129.
|
| 45. |
閻小妍, 董沖亞, 姚晨. 大數據時代的循證醫學研究.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17, 17(3): 249-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