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
Keyword
"退出" 3 results
-
目的:調查我院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和轉HD治療的原因及相關影響因素。方法: 收集腹膜透析患者在我院死亡14例,轉HD治療 2 6例;查閱40例患者在我院的完整病歷資料,調查其死亡及轉HD治療的原因及感染病原菌、營養等指標。結果: 14例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主要原因為肺部感染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及消化道出血,均占(29%,4/14)。643%(9 / 14)的死亡患者HBlt;90 g/L,ALBlt;30 g/l;71.4%(10 / 14)的腹膜透析死亡患者合并鈣磷失調。 26例腹膜透析患者轉HD的首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分別為腹透相關性腹膜炎(50%,13/26)和透析液引流不暢(42%,11/26)。72.7%透析液引流不暢的腹透患者經影像學診斷漂管,27.3%患者為拔管手術證實網膜堵塞管口。結論: 1.肺部感染性疾病合并合并心腦血管系統及消化系統,為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與全身營養狀況不良,鈣磷失調有關。 2. 腹膜透析相關性腹膜炎仍為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轉HD治療的主要原因。 3.因透析液引流不暢而拔管為轉HD治療的第二位原因,漂管和網膜阻塞管口為透析液引流不暢的原因。
Release date:2016-09-08 10:04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目的探討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時導管頭端多次異位到頸內靜脈時的有效復位方法。
方法收集2014年3月-12月在血管超聲引導下行PICC置管時,導管頭端異位到頸內靜脈3次以上的患者17例,對其首先按常規復位法復位3次,仍不能成功復位,則采用支撐導絲頭端退出法,以利用血液流向和重力作用,將異位的導管調整至正常位置。
結果17例患者先采用常規復位法復位3次,均不成功。改用支撐導絲頭端退出法進行復位,一次復位成功16例,成功率為94.11%;二次復位成功率達100%。
結論PICC置管聯合血管超聲,能及時發現導管是否異位頸內靜脈,采用常規復位方法3次,均不能成功復位時,采用支撐導絲頭端退出法,可有效糾正導管頭端異位,提高置管成功率,減少反復送管所致靜脈并發癥。
Release date:2016-11-23 05:46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目的總結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內固定術后尾帽退出患者資料,為臨床醫生認識該并發癥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5月6例股骨轉子間或轉子下骨折PFNA內固定術后發生尾帽退出患者臨床資料。男2例,女4例;年齡32~82歲,平均55歲。股骨轉子間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ⅠB型1例,ⅡB型3例,股骨轉子下骨折Seinshemer分型,ⅡA型1例,Ⅴ型 1例;術中透視及術后首次X線片證實尾帽與主釘均鎖緊無間隙;尾帽與螺旋刀片靜態鎖定4例,動態鎖定2例。使用廣泛性焦慮量表(GAD-7)評分于內固定術后2周、初次發現尾帽退出后2周、末次隨訪時對患者焦慮程度進行評估。結果 6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24個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3~5個月。內固定術后2周GAD-7評分2~7分,平均4.8分,正常2例、輕度焦慮4例;初次發現尾帽退出后2周GAD-7評分4~12分,平均8.2分,正常1例、輕度焦慮3例、中度焦慮2例;末次隨訪時GAD-7評分0~4分,平均2.0分,均為正常。末次隨訪時尾帽退出高度為3.6~10.0 mm,平均6.77 mm;尾帽均部分留存于主釘內,無完全脫出者;行內固定物保留4例,內固定物取出治療2例。6例患者均未出現患髖部疼痛、髖關節功能障礙、內固定失效、骨折延遲愈合、再次骨折等并發癥;末次隨訪時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94~98分,均獲優。結論 尾帽退出是股骨轉子間或轉子下骨折PFNA內固定術后內固定物機械松動的罕見形式,當其發生時可加重患者焦慮程度,但不會造成嚴重危害,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處理方法。
Release date:2023-02-13 09:57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