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趙玥, 姚進. 光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聯合眼底血管造影觀察視網膜血管瘤樣增生一例.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16, 32(5): 539-540.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6.05.022 復制
患者男,54歲。因左眼視力下降半年余于2016年7月來我院就診。無明確糖尿病、高血壓及其他手術史。眼科檢查:右眼視力0.8,左眼視力0.05;均不能矯正。眼底檢查,左眼黃斑中心凹見結節狀橘紅色圓形病灶并伴出血,周圍視網膜動靜脈小分支紆曲、擴張,病灶下方視網膜小動脈侵入(圖 1)。眼底自身熒光(AF)檢查,病灶邊緣呈強AF,中心可見不均勻弱熒光區(圖 2)。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聯合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CGA)檢查,FFA見黃斑中心凹視網膜下一團狀強熒光并與其下方視網膜小動脈吻合,隨時間延長,病灶深層可見強熒光團滲漏并與上方視網膜小動脈吻合(圖 3)。ICGA見與FFA一致的團狀強熒光,邊界清晰,下方吻合血管形態清晰,晚期呈較均質強熒光;病灶深層可見染料滲漏增強,并與團狀強熒光融合(圖 4)。 光相干斷層掃描(OCT)血管成像(OCTA)檢查,視網膜內新生血管(IRN)與已突破視網膜色素上皮(RPE)層的脈絡膜新生血管(CNV)在黃斑中心凹處融合,IRN與其下方視網膜小動脈吻合,同時在黃斑中心凹與CNV相交通融合形成視網膜脈絡膜血管吻合(RCA)(圖 5)。平面OCT(en face OCT)檢查,淺層視網膜病灶邊界清晰可見,深層視網膜可見囊樣改變,纖維膜樣改變致病灶周圍全層均有放射狀皺褶(圖 6)。綜合檢查結果,診斷:右眼視網膜血管瘤樣增生(RAP)Ⅲ期。



討論 RAP是滲出型老年性黃斑變性(AMD)的另一種病變形式。與其他類型AMD不同,RAP的新生血管來源于視網 膜深層毛細血管,并縱行向視網膜下腔發展,形成RCA[1]。Yannuzzi等[1]將其分為IRN期(Ⅰ期),視網膜下新生血管(SRN)期(Ⅱ期)和RCA期(Ⅲ期)。不同病變分期在FFA和ICGA上均有特征性表現[2-6]。Ⅰ期: FFA表現為與血管瘤樣病灶相連的早期局灶性強熒光,晚期少量熒光素滲漏;ICGA表現為與CNV相對應的熱點或局灶性強熒光。Ⅱ期:Ⅰ期基礎上出現漿液性RPE脫離,ICGA檢查CNV表現為局部熱點。Ⅲ期: ICGA能清楚反映IRN、SRN和CNV等不同血管成份。
OCTA檢查發現,本例患者IRN與已突破RPE層的CNV在黃斑中心凹處融合,IRN與其下方視網膜小動脈吻合,同時在中心凹與CNV相交通融合形成RCA,RAPⅢ期臨床診斷成 立[7]。多彩透視功能可觀察到已突破RPE層的CNV呈與外層視網膜相一致的黃色血管色彩,二者在中心凹處相融合形成 RCA,層次清晰,內部均可見血流信號。結合en face OCT與血流圖像對應觀察,可以了解病灶平面結構形態分布。
OCTA結合en face OCT及多彩透視功能可以對病灶進行多層面定位觀察,從而了解病灶平面的輪廓、深度位置和厚度等病理變化[8]。對于RAP疾病進展的分期有斷層切面上的了解,結合OCT、FFA、ICGA等檢查,可從多角度為RAP的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依據。
患者男,54歲。因左眼視力下降半年余于2016年7月來我院就診。無明確糖尿病、高血壓及其他手術史。眼科檢查:右眼視力0.8,左眼視力0.05;均不能矯正。眼底檢查,左眼黃斑中心凹見結節狀橘紅色圓形病灶并伴出血,周圍視網膜動靜脈小分支紆曲、擴張,病灶下方視網膜小動脈侵入(圖 1)。眼底自身熒光(AF)檢查,病灶邊緣呈強AF,中心可見不均勻弱熒光區(圖 2)。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聯合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CGA)檢查,FFA見黃斑中心凹視網膜下一團狀強熒光并與其下方視網膜小動脈吻合,隨時間延長,病灶深層可見強熒光團滲漏并與上方視網膜小動脈吻合(圖 3)。ICGA見與FFA一致的團狀強熒光,邊界清晰,下方吻合血管形態清晰,晚期呈較均質強熒光;病灶深層可見染料滲漏增強,并與團狀強熒光融合(圖 4)。 光相干斷層掃描(OCT)血管成像(OCTA)檢查,視網膜內新生血管(IRN)與已突破視網膜色素上皮(RPE)層的脈絡膜新生血管(CNV)在黃斑中心凹處融合,IRN與其下方視網膜小動脈吻合,同時在黃斑中心凹與CNV相交通融合形成視網膜脈絡膜血管吻合(RCA)(圖 5)。平面OCT(en face OCT)檢查,淺層視網膜病灶邊界清晰可見,深層視網膜可見囊樣改變,纖維膜樣改變致病灶周圍全層均有放射狀皺褶(圖 6)。綜合檢查結果,診斷:右眼視網膜血管瘤樣增生(RAP)Ⅲ期。



討論 RAP是滲出型老年性黃斑變性(AMD)的另一種病變形式。與其他類型AMD不同,RAP的新生血管來源于視網 膜深層毛細血管,并縱行向視網膜下腔發展,形成RCA[1]。Yannuzzi等[1]將其分為IRN期(Ⅰ期),視網膜下新生血管(SRN)期(Ⅱ期)和RCA期(Ⅲ期)。不同病變分期在FFA和ICGA上均有特征性表現[2-6]。Ⅰ期: FFA表現為與血管瘤樣病灶相連的早期局灶性強熒光,晚期少量熒光素滲漏;ICGA表現為與CNV相對應的熱點或局灶性強熒光。Ⅱ期:Ⅰ期基礎上出現漿液性RPE脫離,ICGA檢查CNV表現為局部熱點。Ⅲ期: ICGA能清楚反映IRN、SRN和CNV等不同血管成份。
OCTA檢查發現,本例患者IRN與已突破RPE層的CNV在黃斑中心凹處融合,IRN與其下方視網膜小動脈吻合,同時在中心凹與CNV相交通融合形成RCA,RAPⅢ期臨床診斷成 立[7]。多彩透視功能可觀察到已突破RPE層的CNV呈與外層視網膜相一致的黃色血管色彩,二者在中心凹處相融合形成 RCA,層次清晰,內部均可見血流信號。結合en face OCT與血流圖像對應觀察,可以了解病灶平面結構形態分布。
OCTA結合en face OCT及多彩透視功能可以對病灶進行多層面定位觀察,從而了解病灶平面的輪廓、深度位置和厚度等病理變化[8]。對于RAP疾病進展的分期有斷層切面上的了解,結合OCT、FFA、ICGA等檢查,可從多角度為RAP的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