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范帥華, 杜鵬程, 郭軍. 納米孔測序技術在呼吸系統感染病原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與展望. 中華醫學雜志, 2021, 101(25): 2013-2015.
|
| 2. |
金美花. 侵襲性真菌感染診斷的三種方法研究. 中國民康醫學, 2014, 26(11): 23-25.
|
| 3. |
宋利瓊, 李金明. 呼吸道病毒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 國際病毒學雜志, 2012, 19(1): 30-33.
|
| 4. |
孫敬, 陳會, 余理智, 等. 痰液培養定植菌與病原菌判斷方法的探討. 江西醫學檢驗, 2006, 24(6): 485-488.
|
| 5. |
宏基因組分析和診斷技術在急危重癥感染應用專家共識組. 宏基因組分析和診斷技術在急危重癥感染應用的專家共識.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9, 28(2): 151-155.
|
| 6. |
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 高通量宏基因組測序技術檢測病原微生物的臨床應用規范化專家共識.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20, 43(12): 1181-1195.
|
| 7. |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呼吸危重癥醫學學組, 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危重癥醫學工作委員會. ICU患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采集、送檢、檢測及結果解讀規范.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20, 43(9): 744-756.
|
| 8. |
張彬, 張弦, 趙華, 等. 宏基因組學二代測序在不明原因發熱患者病原體檢測中的應用. 交通醫學, 2020, 34(2): 131-135.
|
| 9. |
陳涔, 李園園, 潘頻華, 等. 二代測序技術在重癥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中的意義.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20, 19(4): 335-340.
|
| 10. |
王艷泓, 邱玉英, 唐健, 等. 結合宏基因組二代測序診斷的八例鸚鵡熱患者臨床分析.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21, 20(7): 472-478.
|
| 11. |
鄭祎, 王輝. 艾滋病合并馬爾尼菲籃狀菌感染的診治臨床研究進展. 新發傳染病電子雜志, 2021, 6(2): 151.
|
| 12. |
馮學威, 李勝岐, 郭津津, 等. 三種皰疹病毒感染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關系.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3, 26(12): 805.
|
| 13. |
楊俊玲, 趙鳳蓮, 張煥英. 406 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呼吸道病毒 IgM 抗體檢測結果分析. 臨床內科雜志, 2010, 27(3): 196-197.
|
| 14. |
Lanks CW, Musani AI, Hsia DW.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nd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Med Clin North Am, 2019, 103(3): 487-501.
|
| 15. |
Zhuang QD, Ma HY, Zhang Y, et al. Galactomannan i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for diagnosis of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with nonneutropenic patients. Can Respir J, 2017, 2017: 3685261.
|
| 16. |
Li H, Gao H, Meng H, et al. Detection of pulmonary infectious pathogens from lung biopsy tissues by 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18, 8: 205.
|
| 17. |
余偉鵬, 冼美蘭, 黃奕榮. 醫院獲得性肺炎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及耐藥性分析.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7, 27(5): 125-129.
|
| 18. |
施裕新, 張志勇, 朱瑩. 重視免疫抑制性肺真菌病的影像診斷. 放射學實踐, 2012, 27(9): 930-931.
|
| 19. |
楊郝亮, 郭楠, 李寶萍, 等. 908 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體的 IgM 抗體檢測結果分析.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7, 24(11): 1212-1215.
|
| 20. |
寧雅婷, 楊啟文, 陳新飛, 等. 臨床微生物快速檢測新技術發展現狀與前景. 協和醫學雜志, 2021, 12(4): 427-432.
|
| 21. |
周永召, 李亞倫, 范紅, 等. 臨床宏基因組學在呼吸感染性疾病精準診療中的疑問解析.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18, 17(6): 539-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