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對兒童孟氏骨折的手術治療及功能康復進行評價。方法 1994年~2001年 對78例非手術治療失敗的新鮮及陳舊性孟氏骨折全部采用手術治療,并隨機分為兩組,第1組(單針固定組)45例,其中新鮮骨折16例,陳舊性骨折29例,復位肱橈關節后,單枚克氏針固定,石膏外固定,尺骨骨折不作內固定;第2組(雙針固定組)33例,其中新鮮骨折14例,陳舊性骨折19例,復位肱橈關節及尺骨骨折后,分別用克氏針固定,石膏外固定。結果術后78例傷口愈合佳,無感染。均獲隨訪,時間6個月~7年,平均4-6年。尺骨骨折愈合好,無骨不連及骨延遲愈合。手術療效按肘關節屈伸及前臂旋轉功能標準評價,第1組優37例,良5例,差3例,優良率93.3%;第2組優22例,良7例,差4例,優良率87.9%,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手術治療孟氏骨折整合復位肱橈關節,并予單枚克氏針內固定加石膏外固定,其操作簡便、安全、組織損傷小及尺骨骨折愈合快,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好。
目的 探討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跟骨外側L形切口顯露跟骨,按后關節面和距下關節→B¨hler角和 Gissane角→跟骨的長度、寬度和高度的順序整復跟骨關節內骨折和鄰近關節;并用可塑型跟骨鈦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共35例 38側,其中Sander′sⅡ型8側,Ⅲ型14側,Ⅳ型16側。結果 術后X線片顯示骨折愈合時間為 5~12周(平均7.1周);33側術后獲 6~22個月(平均 12.3個月)隨訪。按Maryland足部評分系統評價術后功能,其中優 18側,良 13側,可2側,優良率為93.9 %。結論 切開復位和可塑型跟骨鈦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可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目的 討論免疫抑制下的周圍神經再生。方法 較全面綜述了周圍神經損傷與免疫反應的關系、不同免疫抑制劑作用下的實驗性神經再生結果及人類異體手移植后的臨床發現。結果 免疫抑制狀態下周圍神經再生加快。結論 周圍神經損傷后將發生免疫反應,從而影響神經的再生和功能恢復。
目的 探討對股骨近關節端破壞嚴重的低度惡性骨腫瘤切除后,采用人工關節置換達到保肢的療效。方法 1978年~1999年收治股骨近關節端低度惡性骨腫瘤65例,對其中骨質破壞較嚴重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齡18~56歲。瘤段大塊切除后,施行人工關節置換保肢術。骨巨細胞瘤(Ⅱ~Ⅲ級)10例,軟骨肉瘤5例,其中ⅠA 5例, ⅠB 9例,ⅡA 1例;股骨近端4例,股骨遠端11例。結果 術后創口均Ⅰ期愈合。術后隨訪9個月~20年,平均4年3個月,局部復發伴肺轉移死亡1例,外傷后致膝關節假體感染而截肢1例,X線片示假體輕度塌陷2例,其余患肢功能良好。 結論 采用合理的邊緣完整切除腫瘤手術,選擇合適人工關節并正確安裝,輔以綜合治療,能有效治療破壞嚴重的股骨近關節端低度惡性腫瘤而達到良好保肢療效。
目的 探討糖尿病(DM)鼠視網膜血管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在血視網膜屏障(BRB)破壞中的作用及玻璃體注射曲安奈德(TA)對BRB破壞的治療作用。〓 方法 60只Wistar鼠建立DM模型,分為對照組、DM 4個月組和DM 6個月組。每組各分為免疫組織化學組和BRB測定組,BRB測定組再分為未行TA治療組、TA治療1周組和2周組。大鼠玻璃體內注射TA 5mu;l。視網膜鋪片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視網膜ICAM-1的表達及形態學變化,圖像分析軟件測定內皮細胞平均吸光度(A)[舊稱光密度(OD)],定量ICAM-1表達。測定視網膜伊凡思藍(EB)含量,評價BRB的變化。 結果 免疫組織化學組:對照組視網膜血管無明顯ICAM-1陽性表達,同對照組相比,DM 4個月組陽性表達顯著增強(P<0.001),已出現毛細血管管徑粗細不一等形態學改變;DM 6個月組陽性表達進一步增強(P<0.001),形態學改變進一步加重,可出現無細胞性毛細血管。BRB測定組:各對照組間EB含量無統計學差異(P>0.05)。未行TA治療組中,兩DM組EB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且DM 6個月組高于4個月組(P<0.01)。TA治療組中,各DM組EB含量均顯著降低(P<0.001),但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然而DM 4個月治療2周組已基本恢復正常(P>0.05),余治療組仍高于對照組(P<0.05)。內皮細胞 A 值與視網膜EB含量呈直線相關(r=-0.959)。 結論 糖尿病鼠視網膜ICAM-1的表達與BRB破壞呈正相關。玻璃體內注射TA可有效減輕BRB破壞。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06, 22: 24-27)
目的 觀察經瞳孔溫熱療法(TTT)治療三種眼內良性腫瘤的療效。 方法 通過最佳矯正視力、眼壓、視野、眼前節和眼底檢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熒光素鈉和吲哚青綠血管造影、B型超聲、光相干斷層掃描(OCT)、CT等檢查確診的眼內良性腫瘤患者17例20只眼。男12例,女5例,右眼8只,左眼12只。其中,視盤血管瘤3例3只眼,平均視力為0.17,2只眼曾行手術放液;脈絡膜血管瘤9例9只眼,平均視力為0.39,其中4例為首診病例,5只眼曾做過激光光凝治療,腫瘤未全平復,尚有漿液性視網膜脫離;脈絡膜骨瘤5例8只眼,平均視力為0.20,其中3只眼合并黃斑出血。TTT用810 nm半導體紅外激光,光斑3.0 mm,按腫物大小連接照射1~5個光斑。功率360~1200 mW,時間60~80 s。1~3次為1療程,2次治療之間間隔時間1個月;需要時再作1療程治療。治療后定期隨訪觀察,時間為3~36個月,平均隨訪時間14.5個月。 結果 隨訪結束時平均視力,視盤血管瘤患者為0.27,脈絡膜血管瘤患者為0.46,脈絡膜骨瘤患者為0.31。視盤血管瘤3只眼瘤體的紅色部位縮小,表面紆曲擴張的血管變平直,視盤周圍出現脈絡膜萎縮弧,視網膜下漿液性滲出消失。脈絡膜血管瘤9只眼瘤體透紅光區消失,視網膜下積液消退,治療區色素增生。脈絡膜骨瘤8只眼中視網膜下積液吸收,腫瘤顏色由黃紅變為黃白,并出現色素和薄的瘢痕,合并黃斑出血者出血消失。所有患眼治療后未出現嚴重并發征。 結論 TTT治療視盤血管瘤、脈絡膜血管瘤和脈絡膜骨瘤,無論首次接受治療或補充以前治療均獲一定效果。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06, 22:181-184)
目的 觀察結締組織生長因子(CTGF)在不同級別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PVR)增生膜中的表達及其與轉化生長因子beta;受體(TGF-beta;R)和細胞外基質(ECM)出現的關系,探討PVR發病過程中CTGF與TGF-beta;R和ECM產生的相關性。 方法 采用鏈霉親和素生物素復合物(SABC)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玻璃體切除手術獲得的43例PVR增生膜中CTGF、TGF-beta;RⅡ、纖維連接蛋白(FN)和Ⅰ型及Ⅲ型膠原蛋白的表達,應用Spearman相關分析判斷兩樣本之間有無相關性。 結果 PVR增生膜中CTGF、TGF-beta;RⅡ蛋白高表達,陽性表達的細胞主要是上皮樣細胞。免疫組織化學顯示C級膜中二者陽性表達率分別為70.6%和76.5%,D級膜中分別為73.9%和69.6%。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CTGF、TGF-beta;RⅡ各級陽性表達率與膜分級間無相關性(P>0.05)。PVR膜中FN、Ⅰ型和Ⅲ型膠原染色在實質細胞和細胞外間質均有表達;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CTGF與TGF-beta;RⅡ、FN、Ⅰ型及Ⅲ型膠原的表達呈正相關(P<0.01)。 結論 PVR增生膜中CTGF、TGF-beta;RⅡ蛋白表達上調,推測CTGF的產生與TGF-beta;R的激活有關,CTGF加重增生膜中RPE細胞合成FN和膠原等ECM,參與了PVR增生膜的形成和發展。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06, 22: 192-195)
目的 研究甲潑尼龍對視網膜激光損傷后Müller細胞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增生細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影響。 方法 40只Sprague-Danley(SD)大鼠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大鼠在視網膜激光光凝損傷后連續3 d腹腔注射劑量為30 mg/kg的甲潑尼龍,對照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鹽水;分別于激光光凝術后3、7、14、28 d各處死5只動物,取出眼球,用AFA固定液進行組織固定后做石蠟包埋、切片,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測定GFAP和PCNA的表達。 結果 激光光凝損傷后3d ,治療組和對照組視網膜Müller細胞均表達PCNA,治療組PCNA表達明顯較對照組弱,3 d 后PCNA表達消失;激光光凝損傷后3 d ,治療組和對照組視網膜Müller細胞均表達GFAP,在各時間點治療組GFAP表達明顯較對照組弱。 結論 甲潑尼龍可減輕Müller細胞激光損傷后PCNA和GFAP的表達,最終影響視網膜激光光凝損傷的瘢痕修復,這為研究視網膜激光損傷和防護的機制提供了實驗證據。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02, 18: 299-301)
目的 通過對不同日齡新生小鼠視網膜組織學觀察,了解小鼠出生后視網膜進一步發育的情況。 方法 對出生后1~20天小鼠的視網膜進行光鏡檢查,同時對出生后1~3天小鼠視網膜進行放射自顯影檢查。 結果 新生小鼠(小于3天)視網膜組織只有色素上皮細胞層、神經母細胞層和神經節細胞層,隨著日齡的增加,視網膜逐漸發育分化,至20天時視網膜組織才發育完善。 結論 20天前新生小鼠的視網膜是一種發育不完善的組織,可考慮用作移植供體。 (中華眼底病雜志, 1999, 15: 174-176)
目的 觀察不同種系動物眼內腔針對可溶性抗原刺激是否具有支持誘導免疫偏離的能力及其維持時間。 方法 使用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作為可溶性抗原,將其分別接種于不同動物(大鼠、兔和猴)的前房、玻璃體腔和視網膜下腔。皮下注射BSA和完全弗氏佐劑免疫動物。皮內注射抗原觀察眼內腔接種BSA動物的遲發型超敏反應(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DTH)。定時評估免疫偏離的維持時間。 結果 所有眼內腔接種抗原的動物均顯示DTH陰性反應。不同部位抗原接種后免疫偏離的平均維持時間分別為:前房組:大鼠70天,兔90天,猴320天;玻璃體腔組:大鼠100天,兔150天,猴360天;視網膜下腔組:大鼠50天,兔70天,猴300天。 結論 不同種系動物和不同眼內腔免疫偏離的維持時間不同。生物進化與免疫系統的進化具有同步性。 (中華眼底病雜志, 1999, 15: 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