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伴腕掌關節脫位(反Bennett骨折)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方法。 方法2008年1月-2012年3月,收治26例反Bennett骨折患者。男20例,女6例;年齡19~48歲,平均26歲。致傷原因:拳擊傷19例,跌傷3例,重物砸傷3例,擠壓傷1例。骨折按照Lundeen分型標準:A型8例,B型9例,C型3例,D型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8 d,平均4 d。均取第5掌骨背側L形切口,骨折復位后克氏針、螺釘或鋼板內固定。 結果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切口感染、血腫及皮膚壞死等早期并發癥發生。26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8~24個月,平均12.5個月。X線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為6~8周,平均6.5周。無骨延遲愈合及骨不連發生,無第5腕掌關節脫位及半脫位;2例有輕度骨關節炎表現。術后8個月手功能按照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評定:獲優22例,良3例,可1例,優良率96.2%。 結論反Bennet骨折經早期診斷、及時切開復位、合適的內固定治療,可取得滿意近期療效。
目的總結閉合復位第1、2掌骨間克氏針固定治療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的臨床療效。 方法2009年4月-2012年3月,采用閉合復位第1、2掌骨間克氏針固定治療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29例。男22例,女7例;年齡25~51歲,平均30.5歲。傷后至手術時間1 h~3 d,平均9.6 h。骨折根據Green-O’Brien分型:Ⅰ型13例,Ⅱ型5 例,ⅢA型9例,ⅢB型2例。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拇指關節疼痛情況;測量第1腕掌關節屈伸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拇指外展ROM及握力,分別與健側比較;末次隨訪時攝X線片根據改良Eaton-Littler分期標準評估骨關節炎表現。 結果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16個月,平均13.2個月。其中3例發生針道感染,2例發生克氏針松動。患者骨折均獲骨性愈合,愈合時間為3~4個月,平均3.3個月。末次隨訪時VAS評分為(0.48±0.06)分。第1腕掌關節屈伸ROM、拇指外展ROM及握力與健側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第1腕掌關節骨關節炎表現:Ⅰ期15例,Ⅱ期6例,Ⅲ期8例。 結論閉合復位第1、2掌骨間克氏針固定操作簡便、損傷小、療效確切,是治療第1掌骨間基底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目的總結手術治療單純第1跖骨基底部閉合性粉碎骨折脫位的方法及療效。 方法2009年2月-2013年10月,采用切開復位微型接骨板跨關節橋式支撐內固定治療9例(9足)單純第1跖骨基底部閉合性粉碎骨折脫位。男7例,女2例;年齡22~65歲,平均38.5歲。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6例,扭傷3例。根據Myerson跗跖關節骨折脫位分型,均為B1型。其中3例骨折端骨質壓縮。受傷至手術時間2~4 d,平均2.7 d。 結果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年1個月~3年,平均1年8個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10~12周,平均10.8周。術后5例固定接骨板靠近關節側的螺釘斷裂,未作特殊處理;9例均于術后6個月~2年取出內固定物。末次隨訪時,按照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標準評分為80~95分,平均88.4分。 結論微型接骨板跨關節橋式支撐內固定具有手術操作簡便、固定牢固、減少關節面損傷、斷釘易取出等優點,是治療第1跖骨基底部閉合性粉碎骨折脫位理想方法之一。
目的探討改良雙克氏針髓內固定法治療近節指骨基底部關節外骨折的療效。 方法2012年6月-2015年11月,收治18例(18指)近節指骨基底部關節外骨折患者。男16例,女2例;年齡21~57歲,平均31歲。致傷原因:擊打傷10例,摔傷4例,機器絞傷1例,暴力扭傷1例,擠壓傷1例,切割傷1例。損傷指別:小指16例,環指1例,示指1例。均為新鮮骨折;傷后至手術時間為3 h~4 d,平均2 d。閉合骨折17例,開放骨折1例。X線片檢查示,橫形骨折14例,橫斜形骨折4例。骨折復位后,采用改良雙克氏針髓內固定,不固定掌指關節。術后2 d開始功能鍛煉,4周后拔除克氏針。 結果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針道感染以及克氏針變形、松動或斷裂發生。X線片復查示,骨折均解剖復位;4周時骨折無移位,均達臨床愈合;8周達骨性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平均8個月。掌指關節活動無疼痛,術后3個月活動范圍為(88.1±2.3)°,與健側(88.8±2.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73,P=0.10)。患指屈伸活動正常,按照手指總主動活動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評價標準均達優。 結論采用改良雙克氏針髓內固定法治療近節指骨基底部關節外骨折,能早期活動掌指關節,有利于手功能恢復,具有操作簡便、固定可靠、損傷小、療效肯定的優點。
目的 總結手術治療陳舊性第 1 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Bennett骨折)療效。 方法 2012 年 2 月—2015 年 3 月,采用韌帶松解聯合克氏針固定方法治療 10 例陳舊性 Bennett 骨折患者。其中男 8 例,女 2 例;年齡 24~44 歲,平均 35.3 歲。傷后至手術時間為 5~14 周,平均 7.5 周。術前拇示指捏力為 1~3 級,平均 1.8 級。術后石膏外固定 4~8 周,骨折愈合后去除克氏針,期間在康復師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0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7~16 個月,平均 12.5 個月。X 線片及 CT 檢查示第 1 腕掌關節對位好,無再脫位發生;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 2~4 個月,平均 3.5 個月。1 例傷后 14 周手術患者,術后第 1 腕掌關節仍存在持續疼痛癥狀,X 線片檢查見關節毛糙、間隙變窄,證實第 1 腕掌關節炎形成;其余患者無關節炎發生,第 1 腕掌關節處無明顯疼痛,關節穩定。末次隨訪時,拇示指捏力為 3~12 級,平均 6.8 級。根據手指關節總活動度(TAM)系統評定方法評價療效,優 7 例,良 2 例,差 1 例,優良率 90%。 結論 對于陳舊性 Bennett 骨折,通過適當松解橈背側韌帶聯合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可取得良好療效。